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

又一个清明时节,又一次走在回乡的路上。

这条路,家的门,走了四十年,即便是闭着眼睛,也能找得到。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如今我每每走在这样熟悉的路上,站在如此熟悉的门口,却越来越感到陌生,仿佛一个外乡客。

大门口那棵大槐树下的长石凳上,灰尘越来越厚,鲜有人坐过的印迹。环顾四邻右舍的大门口亦如此。可在记忆深处,年少时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就是我们每家的会客厅。那时,广袤的苍穹就是我们的屋顶,我们才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举着一部手机整天整天蜷在家里。我们在门口的大青石上,扣泥巴、抓子儿;我们端着大碗,坐在门口树荫下的石凳上,就着大人们的说说笑笑吃下香甜饭菜;玩累了,我们沐着月光静静地坐在大人的怀抱里听他们天南海北地神聊。

岁月把尘埃洒在了我的脸庞,亦让大门口的青石渐失光华。可我却总记得每一块曾经锃明瓦亮的石头,亦清晰地记得石头上曾映着过的每一张熟悉的笑脸。可时光到底还是锋利如刃,她总是无情地斩断着我们的记忆。就像现在的我与我的故乡,我只是记得记忆深处的她,而她亦如此。奶奶、父亲及那么多慈祥的脸庞已永远地定格于脑海,而他们之后的故乡人记忆已渐淡薄。你看,我久久地伫立于家门口,路上与我一样行色匆匆的回乡人,只是从我眼前一闪而过,我与他们确已是陌路人。

屋里屋外逡巡一阵后,便安心地待在屋子里,和母亲一道操持午饭,等待姑姑、叔叔、弟弟、妹妹们相继而来,然后,我们诉说着各自的近况,有喜的有忧的,我们在说说笑笑中,备好上坟的各式供品,然后一起出发,去村外的田地里为逝去的亲人祭拜。

供品越来越丰盛,可我们也不用发愁提不到坟前。也不知是从几年前开始,每次上坟时, 我们不再从田间小道上走向亲人的坟茔,而是改乘车了,我们全家二三辆车从乡间公路上行驶上五百米左右,然后穿过一片田地,再横跨过原先常走的田间小道,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不只是我们家,其他家也大都如此,因此,一路上隔着车窗,看见了许多的车,也看见了许多的人,当然其中也有许多熟悉的面孔,但我们还是擦肩而过了。

下了车,穿过一片平坦的田地,再横跨一条田间小道。这条田间小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已是杂草丛生,荆棘满布,怨不得人们都要改变几十年来的行走方式呢?

这条小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刻下了太深的印迹。我的家乡一马平川,田地也是整块整块的,大片大片的田地分布在小道两侧,小时候,春天栽种时,总是大人拿着撅头在前面刨坑,我们小孩子跟在后面往坑里滴玉米籽,田地太长了,我总是觉得老是走呀走地也走不到地头,盼啊盼的。地头是六七十年代修筑的水渠,我记得我穿着红布鞋在渠上一跳一跳的样子,我记得我挎着盛满猪草的大竹篮从水渠上走过的情形,却唯独记不起水渠细水流过的哗啦啦声。渠的尽头,也就是村口了,在临近村口的地里,每每夏天来临时,总会瓜果飘香,整块地里是一望无际的香瓜、西瓜,那时每每从这里走过,我的口水总是会不自禁地挂在嘴角,直到现在每当在市场上看到香瓜时,我都有很亲切的感觉,但却很少买。

如今,大块大块的田地里,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物种繁多,全是清一色的玉米,人们也很少往玉米地里种植南瓜,豆角之类的菜蔬了,花钱就能就近买上,何必要等到秋天脏兮兮地钻到田里摘菜呢!再者,年轻人大都不谙农事,且大部分时间在外谋生,哪会把这几亩田地放在眼里?老人们更感叹,过去秋天时,谁家地头的嫩玉米都有被偷的可能,可是现在竟然不丢了,自己家的都不吃了,何苦再去吃别人家的?于是,人们与土地的源缘就越来越少,一年四季来田里的次数屈指可数,走的人少了,田间小道也就逐渐荒芜而被废弃了。

跨过田间小路,来到爷爷、奶奶及爸爸的坟前,我们恭敬地摆供品、点香烛,他们虽然静静地长眠于此,可是他们却长久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时间的跳跃,也许让我们心中都已淡化了初时那么难以自己的悲伤,如今,每年的上坟,我们只是虔诚地祭拜,不会再嚎啕大哭。

可是,荒芜的田间小路那边一座孤坟自建坟以来的二三年,每每上坟日,总会有妇人在此扑于坟上哭得撕心裂肺,让人听得肝肠欲断。今年清明,我们已经祭拜完毕,还没有看见人来,心里还有些诧异。可不一会儿,待我们返回经过那座坟时,已有妇人趴在坟上大哭了。坟的主人是个年轻人,家中独子,家里有年迈的父母亲,亦有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可是这位年轻人,因一心想外出闯荡,却不料客死他乡,临终都没能见上亲人一面,更没留下只言片语,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亲人承受不起,便以这种方式来宣泄。

回家后,母亲感慨地说,表弟去北京打工了,弟媳妇等过几天孩子生日完也走,七八岁的小孩子留下给姥姥带。“在家里也有活干的,干吗都要去外面呢?唉,年轻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母亲话里话外全是不舍与无奈。表弟的小日子过得还是蛮不错的,但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更高一些,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似乎要强于上一辈人,所以母亲不会理解表弟一代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原动力。

“得,又多出一个留守儿童”。听着母亲的絮叨,我的脑海却涌现出这句话。留守儿童?什么时候我的故乡也会有留守儿童?像我的村庄,地平水浅,村前村后都是平坦如川的公路,这样的村庄还留不住人,什么样的村庄才能呢?记得小时候,可能是县里建设什么重大项目,一排排的大型车辆载着大型机器,一排几里地长地从村口的公路上通过,全村人站在路边沐着夜幕看一辆辆装满机器的大车小辆长龙般地从家门口通过,那时,我们是多么的自豪,我的家乡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现在我的村庄竟也有了如信息闭塞的大山里一样的境遇!

“年轻人快走完了,以后有什么重活,门口边连个壮劳力都找不上了啊!”母亲还在自言自语地唠叨着。“也不能全怪他们啊,这么大个村,连个小学校也快没有了,年轻人不得陪着孩子进城读书吗?要供书不得去想法挣钱吗?”

她话里话外满是不舍,弄得我都有些伤感了。

撂下唠唠叨叨的母亲,我又习惯性地走到了大门口,东西南北左左右右地打量着村庄,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就连屋后面曾是连片的菜园上都起了栋栋新房,东西南北的容积增大了不少,可是我却一眼就能从东望到了西。

小时候,从东头我的家到村西头小学校,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我却觉得很遥远,一路上要跑进很多院子呼喊小伙伴,一路上要和许多叔叔婶婶、大爷大娘打招呼,总是觉得要好久好久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时的村庄咋那么的大啊?

小时候,我穿着妈妈为我做的新布鞋,仅在村东头得瑟得瑟,我也觉得很广阔。觉得周围是那么的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每到傍晚,放学的放学,下工的下工,家家大门口是一堆堆的人,被这位婶婶夸一句,鞋子好漂亮,被那个大娘赞一声,这个小姑娘好俊俏,心里美滋滋的,觉得村庄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我们一个个还没28自行车车梁高的小屁孩,从车梁下斜跨在脚蹬子上,一蹬一蹬地在这条路上来回穿梭着,一路上都是人,只怕撞到哪个。

如今,我从东一眼就望到了西,视线内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位孤独地立于自家门外的老人,此时春和景明,我却感到一种无边的萧瑟。

心倏地沉了一下,“我的村庄什么时候变得这般瘦小呢?”

冬天,是一只纯净的器皿,透亮温暖的,在里面可以晒太阳,可以储存阳光,可以装下很多心情。冬天是一种暖,穿在身上,或者把自己包裹起来,暖洋洋的,这就是冬天。冬天其实并不寒冷,只要你有好的心情,好的感觉,冷的只是天气,心却是暖暖的。

这样的季节一半是雪花,一半是阳光。厚厚的雪花可以温存你的记忆,温和的阳光能够点燃你的心情。这个冬天,我们还是希望有一种叫做“暖”的情绪。来一碗热气腾腾羊肉汤,或者邀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最好是在屋外,一张旧旧的八仙桌,几条板凳,多加些的辣椒,一群人围在一起,涮羊肉涮火锅,吃得津津有味,吃得满头大汗。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冬天记忆,冬天是火热的,是可以流汗的,那种热就是一种暖。

冬天,是最美的季节,朴素得象素描画,晶莹如雪。冬天有着朴素的白,这种白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暖,白色的霜、白色的雾、白色的雪,和着阳光,透亮清晰,折射冬天里的万物,让你理解和感受生活,那便是一种暖。冬天的阳光让我们格外感觉温暖,不象夏天是那样的灼热,冬天里感受洁净阳光的温暖,晒着心情,穿过树林落下的阳光,斑斑点点,很是美丽。冬天,隐藏着生命的秘密,最喜欢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冬天犹如走进童话,童话可以温暖我们心灵的世界。

冬天虽然很冷,可是冬天里的冷,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温暖。冬天里不必出门,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取暖,一边聊天,一边吃火锅,特别是在一个小屋子吃火锅,柔和的心感觉是那样的温馨和舒适。这种暖是亲切的暖,是亲情的暖。小的时候,每至冬天最爱吃红薯,烤得焦黄的红薯,香气扑鼻,那时父亲忙于工作,经常在外,但只要回家,哪怕再晚,也会为我买上几块红薯,剥开送进我的嘴里,那香甜的滋味,那份朴素的温馨,温暖了整个寒冬。张晓风在散文《我喜欢》中写道:“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记忆里的冬天,没有喧哗,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沐浴其间,心灵柔和而温暖。

冬日暖阳高悬,碧空晴朗,心境随着阳光宽阔起来,舒展着心情,自然和谐,整个人也变得充实精神起来。冬天,我们在季节里行走,诠释亲情感悟生活,而暖是一种美好的姿态。冬天是一种暖,这种暖就是幸福。

2017年5月受察右前旗组织部委派,来到天和永村委会任驻村第一书记。汽车穿过玫瑰营古镇中心街道一路向东,延绵委婉的道路低洼处总会出现漫水桥,由于地形原因,道路只能依原貌地势起伏委婉,所以也谈不上几级公路,只是村村相连便于出行。可观的是道路俩旁成长着距现在近七十年的北方参天杨树,有的高达20多米。天和永村四面都是山,山村在山之中。老人们告诉孩子指着那些山说,山已经把天顶住了,天空就这么大吧!这不是说山村里人缺少远见,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而是告诉孩子们看到山与天相连的地方,鼓励他们走过去看个究竟。

山村里没有大块的平地,经过小村整合异地搬迁这里已经搬进来三个村的村民原来的那三个小村庄沙沟岩村、后洼村、罗家村将永久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房屋改造工程他们在晚年住进了宽敞明亮新瓦房。过去的房屋不能集中修建,只能各自依了山势,在缓坡处傍山而立。原来的后洼村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村子,现在没有几户人家。村后面沟里泉水四季流淌,也不知流走了多少岁月绚烂成烟。所以,山村的房子都背靠大山,藏在杨树林里,躲在山道的臂弯中。你站在山路上,常常看不见房子,只能看到炊烟从山坳里冒出来。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往往也有灵气。

山不高有仙则灵,林不多成片成荫也成才。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优质环境,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几乎家家有大学生。峡谷深翠,山涧里常有清泉流淌。平日,泉流在草地滑过,在山坡泥土中浸润,水的流淌是无声的。但一场雨后,山坡流下来的水都汇入涧中,山涧里顿时热闹起来,哗哗喧响,颇有气势。人们在房前屋后找一个地势低洼处,把溪涧堰塞起来,筑一道堤坝,涧水累积,天长日久,便成了鱼塘。今年春季有一个叫寇三人扩建了这个鱼塘。

鱼塘不大,或圆或方,或深或浅。你若站在山顶往下看,看到山塘像天上的仙女随手扔下的梳妆镜,落在各处山弯,在太阳下面闪闪发光。

塘里养了鱼。鱼虽不多,却是家里待客的上等菜肴。家里来客人了,女人忙着端茶倒水,安顿客人,男人从屋里找出一张小小鱼网,在院子里把网一丝一缕扯弄清楚,挽在手腕上,围着山塘走一圈,找个树荫遮蔽的角落,一网撒下去,捞上来三两条鱼——有鲫鱼,鲤鱼,还有一尾活蹦乱跳的草鱼。把鱼拿在手里拈拈份量,留下份量最重的那一尾,其余两条又随手抛入山塘中。鱼在空中划出一条银白的弧钱,在山塘中溅起几朵水花,迅速摆动鱼尾,潜入水中。

太阳从西山落下去,月亮从东山升起来。山村的夜晚来临了。从初夏到晚秋,山村的夜晚充满了虫声和蛙鸣,是热闹的。

山村的早晨是公鸡叫醒的。不知谁家的公鸡伸长脖子,“咯——个——歌——”叫一声,像是歌手在打山歌前试一试嗓子。片刻之后,另一家的公鸡准备对歌了,于是,也试一试嗓子:“咯——个——歌——”接着,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公鸡们的山歌擂台开始了,唱的是同一首歌,但调子的高低各不相同。

在热闹的歌声中,东方现出鱼肚白,慢慢地,红光出现在天际,把东方天空中白色的云都染成了彤红色,隆重而庄严,像金碧辉煌的舞台一道绛紫的帷幕。一只手不见的巨手把帷幕撕开,一轮红日跳出东方,万丈光芒顿时把山村照得通亮。

在霞光中,放了假的孩子从城里来到这里,开着车沿着弯弯的山道,一路欢声笑语看望在乡下的老人们。小双是一名教师经常回来看望父母,也帮着年岁高的妈妈的干许多家务。可以看得出她家的品德家教是良好的。人比较直爽,可能是职业的关系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也很幽默风趣,是个可爱可敬的人民教师。这天下午我们来到了小双父亲家,因为精准扶贫工作我还是第一次来他家户访。小双有一个可爱天真小女孩,她很古怪,抬起头看着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山,问我:“你知道山的那边有什么呢?

我故意说”那已经是天边了,什么也没有吧。“一个孩子说,”你看,山顶都够到天了,那儿就是天边。“

”山的那边还是山。“另一个孩子说。

”不是的,山的那边是海。“第三个孩子说。

首先提问的那个孩子发出倡议:”我们爬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吧!“

山太高,太陡,平时大人不允许孩子们爬到山上去玩。孩子们呢,每天一打开家门就望见山,望见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边的山头升起来,落入西边的山脊,他们很早就想要爬到山顶去看一看啦。

孩子们终于爬上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他们看到了山的那边。

山的那边并不是海,也不是山。山的那边是沿着山坡散开的一道道山岭,山岭的缓坡处,一座座房子藏在山弯里。

原来,山的那边跟山的这边一样,也是一个小小的山村。

山村的那边,有一座更大更高的山,山脊仿佛顶住了天空。

山涧里的水沿着溪流,就能流出大山。山村的村口有一条溪流,那是山村各处山涧的水汇聚成的。村口的路沿着溪流蜿蜒而去。孩子们沿着这条路,就能一路听着叮咚的泉流声,一路走出山村,走向外面的大世界。

然而,无论山村的孩子走去了哪里,山村都在默默注视着他。当他再回来时,山村依然站在原地,第一个迎接他。而山村四面的那些山,就像坐标,高高地立在那儿,举起手臂,让山村的孩子永不迷失方向。

收拾旧物的时候,从书架上发现了那本毕业留言册。留言册的纸张已发黄,塑料的封面中间有个窗口,镶嵌着我那时的照片,留着分头,羞涩而阳光,稚嫩而自信。看着照片上年轻的我,忽生感慨,岁月流转,弹指一挥间,二十年已过,曾经的翩翩少年如今年已不惑。

翻看留言册,同窗好友和老师手写的字体温柔地呈现在眼前。我的老师是剪纸艺术家,那时教我们剪纸,朴素亲切,穿着老布鞋,温和而儒雅,他给我的留言是:爱好伴随一生。是的,我虽无多大成就,但剪纸从未停止,逢年过节,举办活动,便舞弄剪刀,闲暇无事,便剪纸消遣,沉浸其中,于是,就收获了一段段惬意而美好的时光。

留言册中有几页相连,是我们“四大金刚”中其他三位的留言。一贯龙飞凤舞的字体,一贯没有正形的闹腾,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那时流行长发,我们四人便留了长发,晚上用水做造型,睡觉都不敢翻腾,一段时间下来,便成了统一的发型。

老师把我们四个叫去,做思想工作,要我们剪头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毫无收获,我们依然我行我素,老师也摇头叹息,从此不再过问。留言册上的照片便是那段岁月、那些故事的见证。现在看来,那发型土不可言,可在那时候的心里,却是无上骄傲,骄傲着那段岁月,也骄傲着年轻的心。

在毕业留言册的末尾一个角落里,一个女孩娟秀的字体,写着她心中的秘密。是啊,我们相互爱慕,却从未开口,让一份纯真的情感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扎根,一直到现在。再见面,无须言语,彼此都懂。这成了彼此人生的秘密,但没有遗憾,只有美好。

发黄的毕业留言册,承载着人生的一段光阴,温柔,美好。守护着一段情,一个故事,还有心中的一段真。

近日,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和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项目名单的通知》(湘教通[2018]588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药品技术、健康服务、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3个专业群全部立项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标志着学院进入了湖南省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先进行列。

此次立项经学院申报、资格审核、参评名单公示、合规性审查、申报材料公示、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环节,最终由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审定。全省确定了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120个及18个培育项目。

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入开展区域内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建立健全了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和优势的原则,科学制定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规划。进一步淘汰弱势专业,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了药品技术、健康服务、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现代装备制造、土建施工管理等5个专业群。结合学院专业建设基础和《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建设与常德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的药品技术、健康服务和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3个专业群。

目前,三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比例达到87.65%,专业的聚集优势进一步凸显,且深度融入常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并辐射到湘西北及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下一步,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深化学院“推进二次创业,建设一流职院”内涵,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工作,详细论证并制定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层层分解落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打造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群。